今天會想討論這個主題,除了前一陣子的新聞外,我想這個主題也是困擾許多人工作抉擇的因素;另外,我最近剛好也在找工作,在這段時間也有許多失敗的經驗,讓我更認真地思考工作態度相關的議題,除了矯正自己的缺失,更希望可以找出真正工作應該具備的想法和心態。這篇主要會先以職員的態度去切入,之後的文章會就工作制度建立的角度去探討。

        前幾天的新聞報導到,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先生提倡有關工作時數的觀念,他認為每個禮拜工作不應該超過五十個小時,要在工作和健康生活中取得平衡;此外,工作需要認真,而留下來加班多花時間學習也是很好的行為,但是因為職場環境而讓你不得不留下來的話,那就不是個好的現象,主管不應該用這種理由去強迫職員留下。而就在這則新聞後面,馬上就有另一篇報導說到其旗下公司的員工,都認為張先生所說的很難達到,現在職場環境及主管們根本沒有這種觀念,對於張先生的提議都認為是天方夜譚。其實這類員工對工時的議題已不是新鮮事,許多討論區和網路留言,都充滿著員工對長時間加班、加班沒有加班費、輪班制度及下班責任制等有著許多的抱怨,對於需索無度的主管冠上了「慣老闆」的稱號,以彰顯他們對員工不關心的態度。

        我剛好在之前就學期間,有幸參加張忠謀先生以人生工作態度為主題的演講,他也在那場演講中提到相關的想法,並且特別強調除了工作,休閒時間要培養一種值得投入的興趣,並且要多花時間和家人朋友相聚。而當演講結束後,下面的觀眾就對工作時數一事提出問題,說現在的職場環境因為工作時數過長,而無法多陪伴家人,我們應該怎麼做呢?張先生就苦笑著說:「我花了半個小時的演講,就都是在講這個問題了,你怎麼還會問我呢?」即使在現在,想起這種情況,我還是覺得兩方的思想差異很有趣,因為這是兩方都正確、但取決自身選擇的議題。對於張先生而言,工作時數要不要超過五十小時,是「自己」的選擇,然而對於發問者來說,我們是受制於「外在環境」而無法在自己希望的時間下班。

        我們先從較基本的面向來討論。人們都想能夠多點自己的時間,所以都希望可以少花點時間工作,然後得到豐厚的薪水和社會地位以改善自己的生活;然而對雇主而言,當然是以能花最少的資源獲取最大的利潤為目標,所以基本上這兩方是衝突的。就單純討論工時而言,雇主當然希望員工能夠花上許多時間來工作,卻不用額外付出金錢來支付他們的勞動,而這和「花時間=努力」的觀念剛好相輔相成,所以有了不多花時間留下來工作就是不努力的觀念,使雇主就其大作文章。但是,很明顯這是錯誤的,因為人如果沒有適當身體和心靈的休息,便無法回復自己的狀態,繼而影響到自己的工作表現;如果雇主無止盡的要求工作時數的增加,沒有給予充分的時間去休息,只會使員工的表現越來越差,然後影響到公司的業績,對公司也不是正確的選擇。要使業績成長,應該去思考做事效率低落、管理思考僵化等等造成的損害,而並非是以變向責任加班來強迫生產。所以說,能找到員工和公司之間的需求平衡點,對雙方才是有益的,這也才是有遠見的企業所要具備的想法。

        那以現在的環境而言,小員工應該要如何因應呢?我覺得,先不要太過計較工作的條件,只要時間不要太超過,我覺得都是能夠接受的,因為現在工作的性質和狀況比較多變,很容易有需要加班的場合,不用太過排斥;當然,如果你在需要休息或是想從事其他活動時,那就果斷休息吧!多充電並且充實知識、或是放鬆享受興趣而藉此增加靈感等等,都是同等重要的事。工作是人生中,可以證明自我的方式,也是在社會生存立足的工具,所以它是很重要的人生環節;但同樣的,人生的多元探索和親朋好友的感情聯繫也是人生很重要的事情,不要忽略他們或是用其他藉口來搪塞。我們可以試著這樣思考:如果你對工作有著較正面的態度,自然會去投入時間、心力來完成,並藉此享受到工作帶給你的成就感,學習到不同的事物,增進自己的能力;如果對工作有著負面的想法,自然不會提起幹勁,很多事情當然就不會有好的發展,對於自我就是種傷害。

文章標籤

xze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近年來,「向上管理」的概念被廣為提出,大家慢慢認知到除了同儕和下屬需要領導技巧之外,上司是更重要影響你表現和升遷的關鍵,因此如何和上司好好溝通便是門很重要的學問。而所謂的「向上管理」當然不是你頤指氣使的指揮上司該如何去做,而應該是以正確的心態和說話方式使事情往好的方向發展。之前有發一篇是以上司如何改進的角度切入的文章,今天則是以下屬如何改進的方向來撰寫。

        下面,我們先來瞧瞧這禮拜小林工作上的狀況:

 

        星期五一大早,小林著手整理中午會議要報告的計畫書,心情非常愉悅,因為這是小林這個月主要花心力在計畫的案子,之前提出時受到許多主管的讚賞,所以他很期待今天成果報告時上司們賞識的嘉許。就在他沉浸在腦中美好的幻想時,赫然發現計劃書有一章節因為檢查時漏掉,導致文字編排有些錯亂,文章語意不清,如果就這樣呈報上去,便無法達到完美了。『還好離中午報告還有一個小時,趕一下的話應該是來得及,趕緊動手改正吧!』小林心中慶幸地想著,馬上動手修正計畫書的錯誤。此時,課長走了過來,手上還拿著一疊文件。

「小林,我手上這些文件是A公司中午要的資料,你檢查一下和庫存的編號是否相同,等等把它放到我桌上。」

文章標籤

xze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下面所列出的每一句例子,希望讀者可以在稍微思考一下自己的行為後,再繼續往下閱讀。首先,你是否覺得,常常在做決定時,知道自己所想要的,卻又對不同選項感到難以抉擇?是否覺得,身邊發生的許多事情,雖讓你感到失望而抱怨,但其實內心是有種想把它變好的渴望?常常生活中面臨到的挑戰,並沒有讓你發揮真正的實力去面對?和別人談話時,喜歡分享自己的想法,心中卻又覺得過於坦率的話是不好的行為?喜歡和大夥一起相處的感覺,但有時很享受一個人的孤寂?

      如果以上這段話,有確切的說中你內心的想法與感受的話,那麼恭喜你,你已經見識到「巴納姆效應」的威力了。上面所描述的,其實是可以適用在所有人身上,並沒有特別描述哪種類型的人,然而人們卻會有種被說中內心的感覺,這就是巴納姆效應所提出的,利用廣泛、模糊不清且沒指定對象的論述,來描述特定的人時,會使被敘述者接受並相信其真實性。而且,如果在論述時,符合下列三點:被論述者相信這些分析是針對他所作被論述者相信分析者的權威所描述的事物主要都在正向分析上,那被分析者會更加認同分析的準確性。這可以大致的解釋,為什麼社會上有許多星座心理分析,而人們總是相信且樂此不疲。

      而在社會中,有些假算命師或神棍便是利用此種心理效應進行分析。首先,會求助於算命或神明的人,本身就是有需求、需要幫助的,此時算命師如果加強人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感,更可以加深人對暗示的接受性;之後,再利用巴納姆效應的方式,說出籠統的分析,則受測者便因為在有困難被了解的情況下,感受到被認同的感覺,因此加深他對分析的信任度,開始相信後續假算命師所說的任何話語,即使那在正常判斷下是如此的不可置信。所以,當大家在知道這種心理理論後,便要小心注意,以免因此而受騙上當。

      那麼,如同以往的,我們應該要怎麼利用這種心理效應,來幫助我們「正當」的增進和他人的關係呢?注意,是正當的,也就是指不危及到他人權益,且有助於人的場合喔!下面,我將簡單描述實際應用的方式:

 

文章標籤

xze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小林,今天中午要交給客戶的報告作好了嗎?」

「那個、課長,我還沒有整理完畢‧‧‧」

「什麼!!!昨天不是跟你說今天一定要交出去嗎?你搞什麼東西?」

「可是課長,這兩天事情實在是太多了,而且很多都是很迫切要完成的,像是昨天‧‧‧」

「閉嘴!你昨天就跟我說可以完成,現在又這麼多藉口!」

xze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接下來討論社會方面的觀點。社會上有著種種的求知升學管道,是為了培養人才來帶領社會進步,而如果所培養的人才沒有發揮所學,對社會而言就會造成了浪費,因此這些學生的行為是不符合社會期待的。然而,我認為以上這種觀點中其實有著許多似是而非的觀念。

        首先,社會提供教育,並不應該以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為目標,而是讓人有足夠的機會和管道,去學習自己要完成目標所需具備的能力。如果以社會所需作為教育的目標,容易使人民選擇熱門行業,而沒有追求自己人生的目標,或是因為並非出於自我意志的選擇而感到徬徨;這種行為和內心不符的落差感,會導致自我價值觀的衝突,引起內心的不愉快,容易在遇到挫折或生活上的不如意時,產生抱怨及負面的情緒,繼而影響到周遭的人。而如果社會提供的教育非常全面,讓人民有機會接受到各種不同領域的知識及思維,不但提升人民的視野及素質,更容易使人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而因為擇其所愛,人便會全力以赴,使得成果斐然,不但滿足自我的成就感,也能提供社會進步的動力,是很美好的正向回饋制度。

        很久以前我曾讀到一篇令我印象深刻的文章,裡面提到一位德國的計程車司機,他的學歷非常的不錯,同時擁有心理學和管理學碩士的學位,相信可以找到其他更為體面的工作,但是他卻選擇當計程車司機,為什麼呢?因為他喜歡和不同人交流並提供他們服務的感覺,這讓他感到非常美好。我認為這就是面對人生最應該擁有的態度,就是要選擇令自己快樂的人生方式。他去研習心理和管理學的學位,是因為他出於好奇、渴求這方面的知識。也許讓人覺得大材小用,但誠如我之前所言,社會提供教育的目的本就是讓想學習的人學習,使人民自行尋找該作的目標。因此,我們不應該計較學習會替我們個人增值多少,而是依照渴求去學習進步,並且認真面對生活遇到的任何事物,如此自然而然便會自我提升,有足夠能力去面對問題。後來這位快樂的計程車司機,也利用所學和客人構通,減少一些客人的心理負擔,使他不但自己快樂,更擴散歡樂的因子出去,幫助到許多的人。我想這就是正向回饋的一個良好例子。

        也許目前台灣社會現況並不允許我們以這樣的方式去生活,導致我的言論好似空談一般不切實際;但是我認為,我們應該先確立目標,了解真正該追求的事情,之後我們才有可以追尋的方向,開始行動才不會有所迷惘。我們確立好目標,並且著手對社會進行自我能力可以辦到的改變,相信便能改善自我的心態,也能改善大家的負面思想。

        以上便是針對澳洲留學打工個人的一些想法,一樣請大家如果有任何意見都可以留言,讓彼此可以交流思想,個人許多不足的地方也歡迎各位提出!最後,謝謝大家的閱讀,祝各位每天生活開心。

文章標籤

xze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說這件事情已經過了社會關注的時期,但還是很想拿出來和大家聊聊,因為本人為國立大學理工科系研究所畢業,身邊就有許多已經在澳洲或是計畫要出國的大學生及研究生朋友,讓我對於這個議題有著更深的感慨。而本文將從兩種切入點著手討論,第一個是從學生的觀點出發,第二個是從社會提供的教育方針來探討。

      首先是從出國學生的觀點來探討。為什麼這些相對而言學歷好、知識水平高的人不願留在台灣,而要出國去當打工族呢?最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不快樂。每個人對人生都有不同的期許和夢想,也都有各自的人生目標要去達成,而在這趟旅程中遇到的所有人事物,將會豐富我們這趟旅程的精采程度;而我們在這之中,所做的許多決定,以及朝向目標前進的動力,都是因為這會讓我們快樂。我以為,人生最大的目標,就是追求快樂。所謂的快樂,指的並不是逃脫世俗道德而去追求放浪形骸,也不是暫時躲避現實的感官快感追求,指的是在滿足人存活所必備的基本需求及慾望後,進一步滿足心理上被認同、被需要等等身為一個人的存在價值,最後往人生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標邁進,達成身、心、靈的三方面滿足狀態。這才是人生真正的快樂。

      對於這些學生而言,雖然擁有許多人羨慕的學歷,但是其實很多時候並非是以自我的意願去做選擇,而是因為親朋好友的期待、自我對於社會的觀感等使他做此決定,完全違背自己人生想追求的目標,也就是無法真正的「做自己」。這種違背自己靈魂所做的事情,即使在身心方面有得到充足,但是卻會因為沒有意義的盲目追求而感到空虛,彷彿人生沒有未來般的感到絕望;而為了彌補這種空虛,便會在其他方面尋求滿足,因此就有在飲食方面不節制的肥胖患者、留連聲色場所的性成癮者以及沉溺於虛擬世界的重度玩家。請注意,我並非認為上面三種事情不好,因為慾望本就是人類的一部份,更有可能那是他們人生的目標,不需要過度放大;但是,真正不好的是你長期沉迷於這種生理及心理的刺激行為,是為了逃避在現實中的不快樂以及對自我的不滿足,這種行為會讓你短暫的錯認快樂,但是事後反而會有更大的絕望感席捲而來,你無法承受而再次逃避,周而復始的越陷越深。

      相信大家都有發現,上面所描述的心理狀態不單單是這些學生,更是大部分人的寫照。看到這裡,相信有些人會這樣想:「拜託,這種小事都無法承受,那連飯都吃不飽的人怎麼辦?而且其他人及前輩也都是這樣走過來的,我們過得更苦呢!果然是草莓族。」在這裡,我要向大家提醒一件眾人皆知道卻容易忘記的事情,那就是如同每個人能力不同一樣,每個人對事情產生的反應也都不盡相同我們不應該去批評他人的能力不足及抗壓性差,這對事情毫無幫助,而你只是把自己的優越感建築在他人的弱點之上,這是種自私的行為。我們應該試著去了解、體諒他們,如果做不到,也不要用惡言批評的方式使他們更不好過。有點扯太遠了,之後再和大家做更深入的討論。

      回到快樂這個主題,那麼去澳洲打工對這些學生而言是真正的快樂嗎?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就短期而言,他們可以自給自足,並且從各種工作內容上學習不同的技能而得到成就感;中期而言,他們會因為這是自己所下的決定,所以努力生活,進而認同自我的價值,並且在外接觸到不同價值觀,提供了更廣闊的視野;長期而言,和一同前去的打工族成為共同奮鬥的好友更是人生的無價之寶,並且有更多機會去認真思考自己人生所真正要追求的目標。結合以上,我認為這是很重要且必經的過程,就算他們之後回來工作,甚至是後悔去這趟旅程,那又如何?最重要的是這都是他們自己思考過後的選擇,並且也努力去達成,相信他們根本不會後悔。這種想法及態度,我相信才是社會所真正需要的,因為只有人民達到身心靈的快樂,社會才有存在的意義,也才能持續進步下去。所以,我認為這對眾人而言是很有幫助的,對他們自己更是有許多的意義。

文章標籤

xze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在心理學上,有個廣為人知的理論-吊橋理論」,是由著名的心理學家Arthor Aron在1974年所做的實驗結果,下面簡述一下實驗的流程。這個實驗是由漂亮的妙齡女子,把自己的電話號碼給予兩種不同環境下(吊橋上和一般的橋上)的許多不同男子,藉由比較在不同情境下,會回電給女子的人數比例差異,判定環境對心理的影響。實驗結果顯示,在吊橋上的男子回電的比例,遠遠大於在一般石橋上的男性。這是由於在吊橋上較危險的環境時,會使人心跳加速,而當遇到異性時,錯把這種心跳加速的生理現象,歸因於眼前異性的存在,因此被對方所吸引。

      基本上,如果更廣義的來說明吊橋理論」的話,就是當人們處在會使自己情緒較激動的情況時,如果身邊有異性存在,會容易地把這種生理現象當作是戀愛的悸動,因此而產生戀愛的感覺。相信看到這邊,大家都馬上想到一種最能證明此理論的現象,就是所謂的「英雄救美」,這在美國英雄主義片中已獲得最大的詮釋了;美麗的女主角被邪惡的壞人抓走,然後英勇敢冒險的男主角將其救出後,兩人開心地擁在一起,對著螢幕前的觀眾瘋狂放閃光。這種在危機恐懼下造成的激動心情,加上女生對強者的崇拜及滿足安全感的心理作用,和男方對自我的滿足及被需要的情感充足,常常有乾柴碰到烈火、一發不可收拾的愛情出現,羨煞不少人。但是,這種愛情真的能夠長久嗎?

     「戀人是因誤解而在一起,因為了解而分開」這句令人感傷的話,恰巧能準確指出因為吊橋理論產生的愛情的後續發展。首先,因為對於伴侶有著過度的期待,並把自己的幻想加諸在對方身上,一開始的時候並不會在意那些缺點及價值觀的差異;但是,等過了衝動的時期,想好好穩定下來時,便會發現對方有許多你完全無法接受的事,就連牙刷沒有擺在正確位置這種事情都可以被拿來大吵一番,更何況其他價值觀的不同?結果,他和你的想像差距越來越大,這種前後的差距之大讓你無法繼續包容對方,只能走向分手的結局。

      不過,並非所有這種形式的愛情都會像上述一樣以悲劇收場,也是有著許多繼續保持相敬相賓而持續在一起的,更何況沒有開始哪來的後續呢?因此,如何實際的利用這種心理學現象來追到心儀的對象,或是和異性更進一步,才是更有意義繼續探討的議題。那麼,要如何實際應用在生活中呢?

      首先,不論是職場或是學生生活,都會有所謂「後輩」的角色,他們因為經驗不足,常常需要一些幫助;如果在他因為搞砸任務而情緒非常緊張時,把對方從「吊橋」上解救他,他便會深陷在「吊橋」中,對你有著異樣的好感,你便已經成功了一半了。這種「吃後輩」的「X生」,想必在你我身邊都有,已經不用我在證明這件事的成功機率。但是,很多時候,更是因為你生性害羞或是沒有剛好可以發揮的專長,無法利用這種方式來和異性進一步接觸。這時候,很推薦你進入運動型的社團或團體,其中更是推薦「登山社」,不但因為登山過程會因持續運動而全身發熱,登高還會因空氣稀薄而加速呼吸,而且一起克服難題的感覺會拉近彼此的距離,讓你也可以簡單的和他對話。這完全就是「吊橋」的完美演繹阿!總之,如果身邊有會讓人心情激動的環境,便可以藉此來拉近彼此的距離。

文章標籤

xze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